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历史上,西域的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而中国的掘井、造纸等生产技术和织布、养蚕等工艺也传入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自古有之。新时期,开展农业合作仍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诉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双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农渔业合作协议,开展农业投资合作项目650余个。“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实现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农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各国农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对外投资稳步增长 合作园区成重要平台
2017年5月,原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投资,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在此框架下,农业合作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投资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底,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设立了868家农业企业,覆盖90个国家,投资存量达140亿美元,占对外农业投资总存量的52%,涵盖农、林、牧、渔等行业,涉及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科研及品牌等环节。
“自2013年第一家工厂投产以来,新希望在埃及先后投资建设了6家饲料公司和1家种禽公司,累计完成投资4.75亿元人民币,目前年均销售收入达20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会有更大突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埃及片区总经理邵文介绍,新希望埃及片区带动当地员工直接就业1000余人,并与当地知名大学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谢赫村大学达成校企合作协议,通过科研合作推动埃及饲料行业的发展。
在菲律宾,得益于隆平高科的大力推动,该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占其水稻种植面积近1/4,每公顷最高产量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如今菲律宾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都能买到中国杂交水稻产出的大米;在赞比亚,晨光生物数万亩的辣椒和万寿菊种植基地及万寿菊加工厂,为当地人提供了7000余个就业岗位;在苏丹,中资企业通过引进和改良棉花品种、资助农户种植、给予技术指导和畅通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了苏丹棉花种植和加工水平,切实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样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还有中粮集团:在黑海和中亚地区投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在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延伸乳业链条,促进东南亚地区稻米贸易。
此外,中国积极布局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带动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发展。牵头企业秉承共享发展理念,结合东道国实际,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在塔吉克斯坦等国认定了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这些园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涉农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成为中国对共建国家农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平台。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联通水平大幅提升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涉及地域范围广,农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为开展农产品贸易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年均增长9.9%。香甜浓郁的榴莲、汁水充盈的翡翠蜜柚、雪白鲜甜的山竹……这些曾经让人们觉得价格高昂的进口水果,如今也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水果贸易不断增长。2022年中国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金额142亿美元,其中泰国、越南、菲律宾合计占比超过50%。位于中越边境的中国最大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满载进口水果的跨境车辆川流不息。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的枢纽节点和集结中心。2013年11月,西安首开直通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国际货运班列,截至今年4月底,“长安号”中欧班列中亚方向累计开行4250列,不断将中国的纺织品、日用百货等运往中亚,同时将当地的小麦、植物油脂、绿豆、麦麸等农产品运来西安、分销全国。
如今,从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出发,搭乘中欧班列沿丝路古道西行,两天可抵达哈萨克斯坦,8天抵达俄罗斯,16天抵达荷兰。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和互联互通水平提升,为各国贸易发展提供便利,“钢铁驼队”已成为新时期共建国家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
近年来,跨境电商也逐步发展为“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艺卓介绍,截至2022年,中国已与29个国家建立了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不断丰富电子商务合作内涵,开拓了农产品贸易新空间。
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额为22.9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出口7.4亿美元,同比增长76%;进口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智利葡萄酒、越南紫衣腰果、俄罗斯伏特加、哥伦比亚咖啡等十多个共建国家的农产品不断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消费市场,促进了相关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
农业科技交流日趋密切 能力建设促进民心相通
十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持续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援助,通过中国智慧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一粒种到万亩田,在杨凌设立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示范推广110多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辐射面积超过3000万亩。杂交水稻更远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万顷良田,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中国方案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近30个科研机构(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乌拉圭等国共建联合实验室,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官员和科技人员组织举办数百场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人员4300余人。
今年7月,首届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新疆昌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中亚五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08家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的300多位专家代表相聚一堂,就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和共同挑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会揭牌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开启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除了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之外,还有大量的援外专家正在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播下技术种子,育成友谊之树。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利用中国扶贫经验,在布试点建设了“水稻技术减贫示范村”,累计带动示范村134户种植杂交稻237公顷,户均季增收985美元,已帮助该村村民全部脱贫。
布隆迪总统埃瓦里斯特·恩达伊施米耶3次视察援布农业项目,多次对中国政府表达感激之情,他表示中国援外专家们毫不保留地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培养农业人才,为布隆迪粮食增产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十年来,秉持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人才培养、技术帮扶、减贫示范,一个个实用民生项目的落地生根,有效提高了共建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完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未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必将结出更加丰美的果实造福参与国人民,助力参与国人民迈向“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美好未来!
(来源《农民日报》)
2024年11月14日
2024年11月08日
2024年10月29日
2024年10月25日
2024年10月17日